2025 年 6 月,中国篮球界迎来极具象征意义的转折:当 20 岁的杨瀚森以 NBA 首轮第 16 顺位被波特兰开拓者选中时,人民日报的报道中罕见地未提及易建联 —— 这位曾以首轮第 6 顺位登陆 NBA 的中国篮球 “二当家”。与此同时,央视原计划播出的易建联专访突然 “消失”,其商业代言仅剩 6 家未撤下。这一系列事件交织出一个时代的落幕与新生。

一、易建联:从巅峰到舆论漩涡
作为 “08 黄金一代” 的最后坚守者,易建联的职业生涯充满荣耀与争议。2023 年退役时,他以 CBA 历史得分王的身份告别赛场,却在 2024 年 10 月卷入嫖娼丑闻,裸照与身份证信息被曝光。尽管证据真实性存疑,但长达 8 个月的沉默让舆论持续发酵,中国人寿、OPPO 等 11 家品牌紧急切割。更具标志性的是,2025 年 6 月央视《篮球公园》临时取消其专访,这一被视为 “官方形象解冻” 的动作戛然而止,彻底将其推向舆论深渊。
值得玩味的是,人民日报在报道杨瀚森时,历数姚明、王治郅、巴特尔、孙悦等 NBA 前辈,却唯独跳过易建联。这种 “选择性遗忘” 并非偶然 —— 早在 2024 年亚洲杯预选赛报道中,官方媒体已开始淡化其存在感。正如篮球评论员杨毅所言:“不提不等于有罪,但刻意不提基本说明凉了。”
BG视讯二、杨瀚森:技术流中锋的破局之路
与易建联的黯然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杨瀚森的横空出世。这位身高 216cm、臂展 220cm 的青岛中锋,在 2025 年 NBA 选秀中展现了罕见的全面性:场均 16.6 分 10.5 篮板 3.0 助攻 2.6 盖帽,三分命中率 33.3%,被 NBA 官网评价为 “有潜力成为首发中锋”。其技术特点更接近现代篮球需求 —— 高位策应、挡拆终结与精准三分,模板直指武切维奇与申京。
选秀背后是长达两年的精心筹备:2023 年签约詹皇经纪人里奇・保罗的经纪公司,2025 年赴美试训 14 支球队,针对性提升移动速度与投射稳定性。这种职业化运作让其选秀顺位从次轮预测飙升至首轮第 16 位,创造近七年来中国球员最高纪录。开拓者总经理在签约时直言:“他是我们重建期需要的战术轴心。”
三、官方叙事的转向与行业启示
人民日报的 “除名” 行为,折射出中国体育造神机制的深层逻辑。当易建联在 2007 年以 NBA 首轮第 6 顺位登陆时,媒体曾将其塑造为 “姚明接班人”;但当争议爆发后,系统选择通过 “去符号化” 维护国家叙事的纯洁性。这种非黑即白的处理方式,引发体育社会学界的反思:竞技贡献是否应因私德争议被全盘否定?
杨瀚森的崛起则带来新希望。他的成功打破了 “身高决定论”,证明技术与球商同样重要。中国篮协在其入选后明确表示,将推动更多年轻球员赴美训练,并计划在 2028 年前建立以 00 后为核心的国家队体系。正如北控主帅马布里所言:“杨瀚森代表的不是一个人,而是中国篮球的新方法论。”
四、球迷与行业的双重撕裂
社交媒体上,关于易建联的讨论呈现两极分化:一方认为 “未被定罪就应保留体面”,另一方则批评 “沉默即默认”。某体育论坛调查显示,48% 的用户支持人民日报的 “除名”,认为 “公众人物需承担更高道德责任”;37% 的用户则呼吁 “区分职业贡献与个人生活”。
商业领域的连锁反应更为直接。易建联的代言费从 2000 万 / 两年暴跌至 “象征性合作”,而杨瀚森尚未登陆 NBA 便已接到 3 个国际品牌邀约。这种 “造星 - 毁星 - 造新星” 的循环,暴露出中国体育商业生态的脆弱性 —— 过度依赖单一偶像,缺乏对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长线规划。
结语:在遗忘与铭记之间
当杨瀚森在 NBA 选秀现场拥抱经纪人时,镜头扫过观众席上西装革履的易建联 —— 他的表情复杂,既有对后辈的欣慰,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。这一幕恰似中国篮球的缩影:旧时代的背影尚未完全消散,新时代的曙光已穿透云层。人民日报的 “除名” 或许是对过往的告别,但真正的铭记不应只存在于官方叙事中 —— 那些在赛场上挥洒的汗水,那些为国家荣誉拼搏的瞬间,终将在球迷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。而杨瀚森们的使命,便是在前辈的肩膀上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篮球故事。